声明:本闪小说阅读网所发布闪小说作品及理论赏评作品皆为原创,如欲转载,请事先联系原作者。

生命中不能漠视的圈

热度221票  浏览293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23年9月26日 09:09
  生命中不能漠视的圈

  ──红墨闪小说《圈》赏析

  文/滕敦太

  闪小说名家红墨先生,擅长荒诞题材。他的诸多作品看似荒诞不经,却有着独特的魔力,能让人在耳目一新的故事中体味现实,振聋发聩。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的《圈》。

  一、虚实难辨的故事,脑洞大开的想象

  我们先走进红墨的《圈》:一个孩子被人在脚下划了个圈,他就站在圈中不走了,直到别人为他抹去这个圈他才离开。后来他形成了习惯,一直生活在自己为自己划的圈中不能自拔,直到年届不惑,终于意识到圈的禁锢,想要除掉困住自己的圈,却已身不由己。红墨先生用看似荒诞的题材,让读者通过一个叫“圈”的人,看清了形形色色的圈。

  ──初始的圈。七岁的他被人用锄在脚下划了一个圈,这是初始的圈:人在小年时,正处在成长阶段,这时候的启蒙教育至关重要,也许是小孩的恶作剧,也许是小孩的游戏,七岁时第一次被圈进去,没有外人的助力,他就走不出来了。

  ──延续的圈。后来人们经常在他的脚下划一个圈,必须原划者抹掉这个圈,他才肯出圈,这是延续的圈:此时的他,已经习惯了被圈住,形成了惯性思维。

  ──外界的圈。大家都叫他“圈”,这是外界的圈:人们叫他“圈”如同“张大炮”“李二愣”“王寡妇”“刘裁缝”一样,以群体认可的方式给他界定了身份,扣上了帽子。

  ──升级的圈。暴雨夜“圈”没回家,像只落汤鸡瑟瑟发抖地站在被人给划的圈中,直到别人抹去圈他才打着呵欠出圈,这是升级的圈:此时的圈已经深入他的内心,尽管有形的圈早已被雨水冲洗一净,他的眼中还是清晰地“看”到一个圈在困住自己,必须有人解除他才能出圈。

  ──人为的圈。圈长大了不再有人给他划圈,他看见操场角落有只呼啦圈,自己走了进去,晚自习也没上,这是人为的圈:此时的他在潜意识中有个圈套牢了自己,对一切圈敏感,自觉成了圈的俘虏。

  ──定势的圈。近四十岁“圈”还没娶妻,半夜他手握拖把以双脚掌为圆心转着身子,在水泥地上一圈又一圈划弧,想抹掉自己身上的圈,这是定势的圈:他的意识中永远有了一个圈,已经烙在心里抹不掉了。

  至此,“圈”这个虚无的荒诞人物已经血肉丰满地呈现在读者面前,那个轻易划出来却永远除不掉的圈也清晰地出现在读者面前。能将荒诞不经的事写得活灵活现,让人信以为真,这就是红墨的笔力。

  二、致敬名作的佳构,别出心裁的反衬

  细心的读者应该会发现,细读《圈》,脑中一直有个感觉,这样的题材,在哪里见过?是的,红墨先生在用这篇闪小说向名作致敬。

  ──致敬《西游记》:孙悟空要去化缘,用金箍棒给唐僧、猪八戒、沙和尚等划了一个圈。白骨精化作花季少女想诱出唐僧,结果被挡在圈外。作者翻用划圈的故事进行再加工,将《西游记》中带有神力能驱赶妖魔保护众人的圈,演化成禁锢自己思想缚住自己手脚的圈,赋以这个圈不一样的艺术生命,构思可谓奇特。

  ──致敬《诺言》:有篇外国小说,几个孩子做游戏,大孩任命小孩为中士,让他在此处站岗,没有命令不能离开。大孩玩完回家了,而这个小孩却一直站在原地执行命令,天黑了吓得哭也不离岗位。一个路人劝他回家,小孩说要等军人的命令。这个路人找到一位穿着军装的上校命令小孩撤岗,小孩才回家。《诺言》中孩子执行的命令是虚的,但他真实地执行,是一种积极可敬的态度;而《圈》中圈是虚的,“圈”却视作真的,不加分析盲目被套牢,做的是无谓的没有意义的事情。这里,作者通过反衬的手法,反其意而为之,内涵更加深奥。

  ──致敬《扁鹊见蔡桓公》:阅读《圈》,耳边不禁响起这样的对话:“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寡人无疾。”《圈》中的主人公“圈”也是这样的:第一次被动地被圈住,如果及时进行适当有效的开导,就没有以后的病变了。可是没有人去关心他的心理,村里人反而经常给他划圈,以至于他形成这种畸形的意识,甚至主动进入圈中,最终不能自拔。如果第一次的划圈家长能开导他,周围的人能够矫正他,老师能够教育他,他会意识不到吗?他的病态能持续下去吗?他会走到最后这一步吗?作品中蕴藏着的那种漠视,作者有意留白,效果立竿见影。

  三、嬉怒笑骂的表象,振聋发聩的力量

  闪小说是一种新兴文体,不超过600字的篇幅,要想构思出挑动眼球打动人心的故事,写出容量、体量和力量,展现厚度、深度和力度,题材和形式都要创新。红墨作品的荒诞手法,在嬉怒笑骂的表象中,蕴藏着一股警世醒世、振聋发聩的力量。

  ──精品的愉悦享受:初读《圈》,会感到荒诞好笑,再读就笑不出来,细读更笑不起来,代之的是一种沉重,一种拷问,这就是作品的力量。《圈》全篇540字,违反常理的想象,出人意表的夸张,看似脱离现实世界,实则让人在飘渺梦幻神游之中进行反思,作品的内涵和外延张力无限,给人愉悦的阅读享受。

  ──文学的社会责任: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的生活中,有意无意,或多或少,都会划出一个圈,交际圈,朋友圈,喝酒圈,晨跑圈,要站队,潜规则,结帮拉派,身不由己,虽然累,烦,厌,但又无可奈何,改变不了,成为一种习气。很多人习惯于圈子,甚至从小就安排好了规划,在特定的圈子里长大,上学,入职,进步,在潜规则中前行,这就是“圈子文化”。《圈》很好地剖析了这种社会风气,体现了作家的社会责任和文学良心。

  ──哲人的忧患意识:“圈”大半生为圈所困盲目苟生,直到四十多岁发现了圈的禁锢,想抹去这个圈,其实已经深入其中,无法自拔。现实生活中,“圈”这样的群体大有人在,只是被圈的程度不同而已,只是被重视的程度不同而已。显而易见,作品是在发声疾呼:圈已经形成了一种思维固势,随之衍生的一种漠视,也是一种社会顽疾,如果都不重视,引起后果再治晚矣。作品的结尾,“圈”大费周折想要抹掉自己给自己画的圈,但已经成为徒劳。这样的结尾是点题,还是留白?作者有发言权,最有发言权的是读者。

  另外有个想法:文中多次提到画圈,百度了一下,“画”作为动词一般表示的是绘画这一动作,比如画出这朵花,画出这个人等;“划”一般指标注重点部分和内容的一种动作,比如划重点、划条线等。虽然二者意义和用法相同,个人认为,划圈要划出痕迹,用“划”字似更妥。有点吹毛求疵了,一笑。

  总之瑕不掩瑜。这篇《圈》构思独特,意蕴深邃,诲人不倦,用心良苦,是篇难得的闪小说佳作。大胆预测一下,十几年,几十年,甚至百年之后,读者再读这篇《圈》,还会被作品的这种力量“圈”进去。

  作者简介:滕敦太,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闪小说专委会理事、特邀评论家,中国闪小说论坛理论版版主;中国人文科技出版社《楚风作家》杂志签约评论家,《小小说月刊》签约作家,连云港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连云港市作家协会微型(闪)小说分会副主席兼秘书长,赣榆区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多次在海外高校华文文学组织ZOOM(网上视频会议)讲授文学评论。作品两年内五次上中国作协《小说选刊》,入选“中国微型小说排行榜”等数十种选本,入选全国高考26省联考试卷、部编中小学语文配套丛书,部分作品被译至海外,国外华文报纸多次整版推出作品。获全国微型小说大赛一等奖,闪小说征文一等奖,文艺评论一等奖等。

  附:红墨荒诞闪小说《圈》原文

  圈

  文/红墨

  那天是他7岁小生日,要煮鸡蛋面吃。母亲让他去地头掐两棵葱。

  遇上小D。小D忽然想起《三打白骨精》里的情节——孙悟空要去化缘,用金箍棒给唐僧、猪八戒、沙和尚画了一个圈。白骨精化作花季少女想诱出唐僧,结果被挡在圈外。小D用锄口在他的脚下画了一个圈。

  碗里的面条烂了。他还没有回。父亲赶到地头,见他手里捏着两棵软踏踏的葱,站在田塍上,脚下画着一个圈。父亲拽出他好几回,他硬是站回圈里。

  谁画的?

  小D。

  直到小D回来,锄去圈,他才乖乖地跟父亲回家。

  好事者遇上他,都在他的脚下画一个圈。必须原画者抹掉这个圈,他才肯出圈。

  大家改名叫他“圈”。

  暴雨夜,圈没回家。圈父母找了一整夜。阿P才忽然记起昨夜里给圈画了个圈,赶紧带上圈父母来到原地,只见圈像只落汤鸡,瑟瑟发抖站着,脚下的圈已被暴雨冲刷无痕迹。阿P用足底抹去“圈”,圈才连连打着呵欠出圈。

  圈长大了,不再有人给圈画圈。晚自习了,老师和同学没看见圈。终于在操场一角的暗影里发现圈站在一只呼啦圈里。原来圈看见地上落着只呼啦圈,他自己走了进去。

  近四十岁,圈还没有娶妻。有一天,母亲半夜醒来发现堂屋的灯亮着,圈手握拖把,以双脚掌为圆心,转着身子,在水泥地上一圈又一圈画弧。

  你又在画圈?母亲颇不耐烦。

  不是的,妈,我在抹掉圈。圈说,我抹掉自己给自己画的圈。

  (红墨,浙江省作协会员,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会员,中国闪小说十大新锐作家(2018年)。作品散见《小说选刊》《小说月报》《作家文摘》《芒种》《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等。获全国闪小说大赛一等奖,第十七届中国微型小说年度奖二等奖,第四届“扬辉小小说奖”优秀作品奖。入选各类文选及中、高考模拟试题,被译介海外。)
顶:16 踩:14
阅读感觉评分:
当前平均分:84.26 (111次打分)
【已经有80人表态】
15票
经典
12票
精品
9票
佳作
10票
12票
还好
12票
一般
10票
很一般
阅读上一篇 阅读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