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个人简介】 提拉米苏,本名王健,河北保定人,获”2014闪小说年度总冠军大赛”冠军。作品散见于印尼《国际日报》、泰国《中华日报》、《当代闪小说》、《天池小小说》、《昆山日报》、《京郊日报》、《蒙城文艺》、《澧水》、《小小说月刊》等海内外报刊。
一件羊皮袄
呼啸的北风又冷又硬,摔在人脸上生疼。
茂生瑟缩着站在门外,迟疑片刻,终于推门进了屋。
秀儿见他回来,跳下炕去盛粥,突然她诧异地叫起来:
“哎?你皮袄呢?”
“额……我……我给丢了……”茂生搓着双手,有些吞吞吐吐。
“啥?”秀儿气得一屁股坐在炕沿上。
那个年代,谁家有一件羊皮袄,就是个宝贝,穿上取暖,盖上当被,能顶大事。生产队当车把式的茂生就有这样一件人人羡慕的羊皮袄,这是他花了好几年的积攒,咬咬牙请了个皮匠做的。现在没了,秀儿怎能不气?
吃了饭躺在炕上,秀儿背对着他睡了。
茂生在黑暗中大睁着眼,刚才的事情像放电影一样浮现眼前。
从山里拉石头回来,天已经暗了。安排好马车,茂生裹了裹身上的皮袄,匆匆往家赶。
前面,一个人背着捆干柴吃力地走着,大风几乎使那人摇摇欲坠。近前一看,竟然是她!可怜的女人被风吹的蓬头散发,狼狈不堪。他接过她背上的柴。他怎能怪她当初选择了那个生产队长而回绝了他,他知道婚后不久便守寡的女人,日子很难捱。
送她到家,看见残缺的炕席上连被子都没有,一个小女孩缩在一堆破衣服里发抖,他毫不犹豫地脱下皮袄,盖在女孩身上……
几天后,他收工回家,看见自己的羊皮袄回来了。
一定是她送回来的。这下秀儿不知道怎样生气呢。他想。
秀儿真是个通情达理的好女人,她什么都没说。
他不知道,秀儿用自己的棉衣棉裤改了床被子,换回了他的羊皮袄。
他时常要起早贪黑,不能没有羊皮袄。秀儿想。
少女像
十八岁的少女雯是一所山村小学唯一的老师。
邻近村子的孩子来上学,要经过一座摇摇欲坠的小木桥。每天放学,雯都会把孩子们送过桥去,从不间断。她深深爱着她的事业和孩子们,孩子们也从心里喜欢雯。
一个大雨滂沱的黄昏,雯护送孩子们回家,突然爆发了山洪,孩子们毫发无损,雯却被洪水冲走了!
孩子们哭泣,家长们惋惜,雯的母亲更是伤心欲绝。
后来人们讨论决定,用石头雕刻一尊石像来纪念这位可亲可敬的少女。反正这里最不缺的就是石头,据说天安门广场的条石和人民英雄纪念碑都出自这里。
很快,一尊少女像就伫立在了村口。过往的人们争相传颂着雯的事迹,对着石像肃然起敬。
……
雯被洪水冲到了江边,被当地的渔民救了。虽然保住了性命,可是她的头部受到了猛烈地撞击,丧失了大部分记忆。
无家可归的雯,一路漂泊流离,凭着残存的零星的记忆,几经辗转,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当然这已经是多年后了。村里发生了很多的变化,雯的母亲因为哀痛,也早已故去。唯有村口的少女像,风采依旧。
见到雯,人们大吃一惊,但实在无法将眼前这个衣衫褴褛、目光呆滞的妇人和雯联系在一起。后来一致认为,这只不过是和雯长的极像的一个疯婆子而已。纷纷敬而远之。
雯就像浮萍一样飘来荡去,饥一顿饱一顿的,有时就在少女像下面栖身。
一个寒风呼啸的清晨,人们发现疯婆子蜷缩在少女像下面,已经死去多时。
青山不寂寞
黄昏时分,青山把他的羊群赶进圈,就开始生火做饭。
袅袅的炊烟升起时,他又想起那个差点成为他老婆的人。
那时村里善良的哑女麦苗总喜欢往他的小屋跑,常常在他出去放羊时偷偷做好热腾腾的饭菜。他给她摘回香甜的山莓、野葡萄……麦苗的眼睛会说话,她说,青山哥,我要永远陪着你。
可是麦苗的大哥嫌弃青山:他不善言辞,样子还难看,额上几条刀凿斧刻的深纹,更显老相;除了一间摇摇欲坠的土房和几只羊别无他物……麦苗大哥为了几千元彩礼钱硬是逼妹妹嫁到了山外……
木讷的青山更加寡言,他一个人和一群羊,面朝远山,一年又一年……
……
村里一个8岁的小女孩患了白血病,一家人把能卖的全卖了也远不够给孩子治病,女孩的爷爷全富更是愁的头发全白了。好心的乡邻自发地捐起了钱:你5元,他10元……都是穷家薄业的,谁能有多少钱?
青山一下子拿出一万元——这些年全部的积攒。那天全富涕泪横流,一下子跪在地上……全富就是麦苗的大哥。
……
青山还是每天去放羊。他点燃一支烟,走进漫山遍野的阳光里。
山里,有麦苗坟上郁郁葱葱的野草陪伴,他不会寂寞。
磕头先生
村中央的旧碾台旁,有方石板,磕头先生常常在石板上打坐,旁边放着他的花椒木拐杖。
这里冬有暖阳,夏有荫凉,人们或者鸡们狗们走来走去也不会寂寞,反正他是个鳏夫,家里能出气儿的除了他没第二个。
磕头先生这个绰号也由此而来,你想啊,坐着坐着,难免犯迷糊,一迷糊就磕头。至于他的真名,也没多大的意义,因为人们印象中,磕头先生就像他坐的那方石板一样,无关紧要却又真实地存在。
一天,磕头先生正在石板上心无旁骛地磕着头,村长带人抬来他家的旧沙发,示意他去沙发上磕头,磕头先生一脸茫然地从了命。村长旋即命人把石板抬走了,至于抬去哪里,磕头先生也懒得去理,一块破石板而已。再说村长还算晓事理,沙发虽然旧,总比石板舒适得多,还有靠背,磕头都省了。
……
过了月余,村里突然来了个专案组,说是截获了一批走私文物,其中就有村里那块石板。专案组希望群众积极配合,指认可疑人。啥?文物?一块破石板咋就成了文物?人们这才依稀记起那石板上确实刻着些符号,并且不知何时就在那里了。
走访了数天,一无所获,人们皆三缄其口。所以专案组找到迷迷瞪瞪的磕头先生时是不报啥希望的。可结果却出人意料,磕头先生积极主动的态度令所有人震惊……
村长被专案组带走之前,抡起镐头把那旧沙发砸了个稀烂。磕头先生费了好大劲,才用拐杖把那些残骸拨拉干净。
第二天,磕头先生发现,在他打坐的地方又多出个沙发来,并且比村长那个气派得多。
意外
一场洪水退去以后,有人在河套的淤泥里发现了只缺了口的老碗。
很快有个专家组就赶到了。
经鉴定,这是宋朝的民间瓷器,价值连城,可惜破了,但还是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河边发现宝贝的消息迅速传开了。莲花也挤在围观的人群中,突然她睁大眼睛,差点叫出声来——这不是她前些时候丢出来的那个碗吗?只不过丢出来的时候还没破。这样的碗在她家柴房里有一大摞呢!真是喜从天降,这下要发大财了!
记得爷爷在世的时候跟她讲过,以前不兴分家,一大家人都在一起吃饭。那些男人们饭量大,为省去添饭的麻烦,太爷爷一气从镇上背回十几个状如小盆的大海碗。分家后这些没用的大碗就堆在柴房里。前些日子莲花用一只碗拌老鼠药了,用完就远远丢到河套里。
喜出望外的莲花找到专家,说明来意。
戴金丝边眼镜的专家拿起莲花家的碗,表情凝重地一点一点挪动着手里的放大镜,镜片后的眼睛睁得老大。良久,眉头拧紧,摇头,最后给出结论:这只碗是比较新的东西,市价5元左右。
莲花惊愕地张大嘴巴,怎么可能?这明明和那只破了的碗是一起的!
“你们再好好看看……”莲花心有不甘地央求着。
专家脸上挂着怪异的表情,摇摇头走开了。
莲花看着他们戴上白手套,小心翼翼地把那只破碗装进袋子,忍不住喊道:
“这只碗就是我扔的!和这里的就是一回事!”
专家脸上带着不屑的表情,“添什么乱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