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胖子 于 2014-12-1 09:33 编辑
原文:
平等
文/万华
小和尚一蹦一跳地跟着师父下山去化缘,走了几天几夜,渐渐失去当初那活泼劲。
老和尚问:“徒儿,累不?”
小和尚暗自猜:“师父这是考验我?以前化缘提累就得被训斥。”
小和尚提了提背囊,故作轻松地说:“不累!”
师父脸色一凛,伸手在小和尚的脑袋上敲了一下:“出家人不打妄语,累就是累!”
小和尚挠挠头:“弟子知错,累!”
“那好,看那边,咱们坐车去。”
路的对面停着辆残疾出租车,车主正坐在驾驶座上抽烟,旁边挂着两只拐杖。
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小和尚同师父坐着出租车在目的地下了车。
“师父,咱们以往都是徒步,这次为何……”
小和尚并不以为师父是因为他累才打的出租。
“徒儿,没看到出租车师傅是个残疾人嘛!”
“哦,我知道了,师父是在施舍呢!”
小和尚一想不对啊。
“师父,既然是施舍,咱们为何不直接给钱?”
老和尚双手合十:“阿弥陀佛!佛曰,众生皆平等。”
小和尚若有所悟,卸下背后的行囊。
“师父,这是您的行囊,您自己背吧!”
----------------------------------------------------------------------------------------------
平等?不平等?
看了这篇文章,是我在接触闪文之后,感觉最深的一篇文章,最初阅读的时候,并不能做太多的理解,只是觉得作者要表达的东西,可能或应该是比较深奥和其内涵的深度超出一般意思上的理解。 第一次阅读,感觉小和尚很天真,天真到竟然把师傅的行囊给还给了他,在一般的师徒缘分中,这类杂事都是徒弟做的,就如同沙和尚那样,应该挑着行李,牵着马,然而小和尚完全放弃了这一传统的“规矩”,这属于大逆,就如办公室主任把局长的包包给扔了一样,起码是那个形态。 第二次阅读,还是没有把文章看透,或没有能真实的体会到作者的意图,是想说那老和尚帮助残疾人,还是说老和尚心疼小和尚,作者的功底浓厚,文笔细腻,不到文章的最后,是不会给你答案的,这就是闪的魅力,在该文章中能够得到充分的体现。文章只有几句对话,两个人物,甚至没有场景,没有情节,所有的意图和作者的思维都是通过两位师徒的对话和个别的行为来表现的,而且是非常之充分,有思考的空间。 第三次阅读,看到“小和尚并不以为师父是因为他累才打的出租”,这一句应该是小和尚的内心独白,不知道应该理解为小和尚的天真,还是无知,这一句话,在文中起到了关键和核心的作用,整个文章的转折点也在于此,文章的上段是描述了二位的劳累,然而作者加了这么一句,完全是为小和尚扔下老和尚的行囊做铺垫,为整个文章的中心思想突出做准备。 在这一段文章中,个人认为有几个词是值得思考的,“和尚”、“残疾人”、“施舍”、“众生皆平等”,核心人物是和尚,如果不用这个人物,那文中的施舍、众生皆平等几个词,都无法使用,属于专用词,也只有这样的人物,才能把几个关键的词语关联在一起,也正是这几个核心的词,才能把整个文章关联在一起,体现了作者的“心计”。 “师父,这是您的行囊,您自己背吧”,这是最后一句,我没有想到作者会以这样的一种形式来作为文章的结尾,不只是一种特殊的结尾,更是画龙点晴的一笔,点出了整个文章的核心和结局,也把作者要表达的内心和文章所体现的精髓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透过整个文章的表面,来看待背后的故事,作者表达的一种情怀是“平等”,而这个平等,让人感到有一种不可思议和不可想象,小和尚竟然敢把行囊还给了师傅,这在生活中就如办公室主任把局长的包给扔到马路上一样,属于胆大无知,难道“物归其主”就是一种平等?然而当我们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也看到了一种社会的现实,那就是平等和不平等。 不管是小和尚的无知,还是天真,而这份发自内心的,是这个纷繁的世界所需要的,这也是社会中所需要。 与此同时,还看到另一种景象,老和尚是心疼小和尚的身体疲惫,就叫了辆车,而小和尚又把老和尚的好意,看作是老和尚的一种施舍,虽然文中没有刻意的描画这一段,也只是用简单的几句就把这一状态给表现出来,这样的情况,我不知道怎么去分析,老的是为了小的好,怕他累,而小的又觉得老的做这个事是另有目的,这样一来一去,中间就产生了一种“矛盾”、“误会”,而且这个现象一直持续到文章的结局,最终导致了把行囊交还给老和尚的情景。 作者,我不知道他真实的想法到底是什么,竟然允许这个矛盾的存在,并将这个矛盾延伸到整个故事的结局,并带来一定的思考和想象。 在生活中,这样的事例是比较多的,老的为了小的好,就按照自己的意图来做事,不管小的喜欢与不喜欢,问题在于你这样事做了,最终的结果并不一定能如愿,用一句“吃力不讨好”来形容,我觉得并不过分,当我们遇到这样问题的时候,更应该注重的是一个“沟通”,不仅是事后要,如果事前有,也许效果会更好,生活是现实的,不一定要“惊喜”。 文章,第四次阅读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