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小说作家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955|回复: 0

如何虚构一个天衣无缝的故事

[复制链接]

960

帖子

24

精华

3

听众
主题
92
积分
10184
记录
0
收听
0

版主

发表于 2016-7-2 12:55: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感悟篇
文/包利民
在许多的感悟文中,都是用故事来阐释道理,故事极为精彩,特别是一些国外的名人故事,很是给人以启发。就有许多作者会问:我怎么就找不到那么好的素材呢?如果有这样好的素材,我也能写出这样好的文章来!其实,许多的外国名人的故事,特别是感悟类文章中,大多是作者自己编造的。因为你查遍传纪,也不会找到那些经历。可是那些故事给我们的感觉又是那样的真实,作者是如何做到的呢?

也许有人会认为这样的虚构很不应该,其实如果是为了说明道理而虚构,并且不改变其人大体经历的情况下,一些情节还是可以自己编造的。在许多素材被人百度殆尽的情况下,好一点的故事你拿来一用必然会与人撞车,自己虚构故事,既避免了素材撞车,也有了自己的特色,属于自己真正的作品,而非原来那种除了几句感悟是自己写的其余全是抄的情况。

如何虚构一个名人的故事,而且与名人的经历相契合,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呢?下面就简单介绍几种方法。



1大背景大框架相同具体情节细节虚构


这是最容易操作也最常用到的一个办法。

所说的大背景大框架,就是你要写的这个名人关于他的那个时间段里,大的事件背景是真实的,大体的经历也是真实的,可是具体的情节和细节,却可以自由编造。这是一个很大的发挥空间,考验着一个作者编故事的能力,在框架里编故事的能力。

请看一篇例文,我的《如果感到愤怒你就敲敲墙》,然后就这篇文章具体说一下。

如果感到愤怒你就敲敲墙
包利民
回到牢房里,波特气愤得将手套摘下,狠狠砸在墙上,似乎并没有因此而发泄光心头的怒火,他挥拳去砸那面墙,咚咚的响声在夜里显得异常沉闷。直到有血从手上淌下来,他才住了手,颓然躺在床上。恨恨地想着,明天配药的时候弄些手脚,把他们全送去见上帝。
这是1898年的冬天,美国的得克萨斯一片寒冷。波特入狱已经一年半的时间了,而等待他的刑期,还有近六年的时间。由于之前他一直逃脱在外,所以被捕获后,特殊对待。开始的时候关进公众牢房里,可他并不老实,而是积极地想着怎么越狱,还鼓动牢友们一起行动。失败后被加刑,也被关进了偏僻的单身牢房,从此与孤独绝望为伴。
波特对药剂颇有些研究,所以狱里让他担任药剂师,给大家配些简单的药品。虽然他付出了不少,可却并没有赢得信任,始终被防范和管制着。加之有人嫉妒有人愤恨,所以他的生活一直艰难,甚至开始羡慕那些别的犯人。几乎每一天回去,他都想着明天配药报复大家,可是终是没有付诸行动。顶多对着那一面墙发泄怒火。时间一长,那面墙上点点斑斑,都是暗红的血迹,像一幅抽象的画。
就是用这样的方式,波特度过了三年的时间,这时,终于有好消息传来了,由于服刑期间表现很好,原来加的刑被减去。对于他来说,这的确是喜讯,这种日子,多一天他都不想过。只是他并没有因此而喜形于色,依然如履薄冰地度日,他可不想因此而激起别人更强烈地厌恶和嫉妒。日子依然不顺心,依然不公平的待遇不断,他也只能在深深的夜里,把情绪寄托在自己的拳头上,除此,别无他法。
这一年的圣诞节快到了,妻子带着女儿来看望波特。他面对自己的亲人,脸色平静,仿佛生活着的,只是自家的后院,日子舒服而惬意。送走妻子和女儿,他觉得应该给女儿送个礼物,毕竟,这几年来,自己还从没尽过一个父亲的职责。可是没有钱,想弄礼物在这狱里不啻于难于上青天。以前他曾写过一些东西,便想着写个小说换点钱,那时对犯人这方面并没有什么约束和限制。夜里,他有时就着铁窗外的月光,有时就着雪光,艰难地创作。可是并不是像想象中那么容易,他有时写着写着就烦躁暴怒,便又去狠敲那面墙。不知多少个寒冷的夜,就是这样度过,而他的作品也终于完成了。
可是投稿时波特并不敢署上自己的真实名字,便把自己平时所读一部药典的编者当成了笔名。竟然真的发表了,稿费寄给了女儿,终于给了女儿一个幸福的节日。这也许是他在狱中几年来,最幸福的一件事了。
终于到了自由的日子,当波特走出那道铁门,有种恍如隔世的感觉,虽然只是短短的五年光阴,可又有谁知道在那高墙里,他曾熬得如同五个世纪一样漫长。为了躲避别人的白眼,他们一家迁居到纽约,一时没有什么好的工作,他想起自己创作的小说,觉得可以在这方面努力一下。可是毕竟近四十岁的年龄,拿起笔,竟然一天也写不出一个字。开始的时候,他像在狱中一样去打墙,却是吓坏了妻子和女儿,以为他在牢中落下了什么毛病,他便克制着自己挥拳的冲动,这样一来,只能让自己更加难过。
直到有一天,波特在报上看到一篇文章。作者是当时的一个州长,刚刚当选不到两年的时间,文章中回忆了他坎坷的经历,抒发了他不屈的斗志。文中有一段话写道:“1897年,我正在得克萨斯的监狱里服刑,当时已经是第六个年尾了,那是记忆里最冷的一个冬天。我本以为再也熬不过那一年,万念俱灰,绝望就像蛇一样盘在我的心上。可是在一个夜里,我蜷缩在单人牢房的铁床上,正在心丧若死,忽然传来一阵敲墙的声音,那声音在那样的时刻里,就像天籁一样,一下子打动了我的心!以后几乎每一天的夜里,我都会听见那敲墙声,日子便生动起来,仿佛早已枯萎的希望又瞬间复苏,让我有了盼头。”
波特一下子站了起来,又仔细看了一遍那段话,时间地点都对!没有想到,自己发泄怒火的行为,在隔壁那人的耳中,竟是如此地不可思议,竟是有着如此深远的影响!他拿着报纸给妻子和女儿看,第一次给她们讲了自己在狱中的生活。妻子说:“看,在那样的时候,你都能于无意间给了别人生存和奋斗的勇气,所以,对于你自己,更是应该如此啊!”
阴霾一扫而光,波特焕发了从未有过的旺盛精力,全心投入到文学创作之中。只几年的时间,他的短篇小说便大放异彩,成了名动世界的大作家。有时候,他依然会在愤怒和烦躁时,用拳头去敲墙,对此,妻子与女儿只是报以一笑。因为她们明白,这是他最好的泄压和激励自己的方式。
这个叫波特的男人,在创作小说时一直用着当年在狱中用过的那个笔名,那个笔名,如今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耳熟能详的名字,那就是欧·亨利,伟大的短篇小说巨匠!
欧·亨利自己曾说过:“我时常会愤怒,庆幸的是,我能让愤怒变成拳头上的力量,也能让它变成心里的力量!”是啊,真想看看当初得克萨斯监狱中的那面墙,那上面的血迹,该是世上最动人心魄的画面!

这篇文章,是我写欧·亨利的一个故事,我把故事的背景定在他在牢狱中的五年时间里。欧·亨利坐过牢的经历是真实存在的,所以说大背景一定要真实,而狱中的种种情节和细节,就尽可以展开想象,为了你要表达的主题而努力。而且在这里,我用了一个小悬念,就是结尾之前一直都是说是“波特”,因为很少有读者知道欧·亨利的真名是威廉·西德尼·波特,所以这样的处理,到最后揭未谜底时会有更强烈的效果。

我要写的主题,就是如何对待愤怒,如何在愤怒中崛起,而贯穿的线索就是“敲墙”,故事都是围绕“敲墙”展开。而为了使故事更复杂更有感染力,我特意加入了一个州长的经历。这样,不仅使主题深化,而且使故事的结构更特别。关于这篇文章的结构,属于“双线索碰撞”,在我以前的讲堂《关于文章的结构》中曾专题讲过。

所以,锁定大背景大框架,在其中任意填加内容,这是虚构故事的方法之一。


2确定主题方向围绕主题编排情节

下笔写这类感悟文之前,你一定要心里确定好一个主题,或“坚强”、“乐观”、“勇敢”,或“努力”、“执著”什么的。先确定主题,才能根据主题来编故事。

这个方法的具体操作过程,我以我创作的一篇此类文章为例,来具体讲解。

有一天,我就想写一篇感悟文,而且主题大概和“坚强”或“坚持”有关。主题确定之后,我就想,还是用外国名人的故事来表达,更生动些。可是,什么样的名人能更好地表达“坚强”的主题呢?我就想,肯定是坐过牢的,坐过牢的都能最后成功,一定很坚强,也很能坚持。

确定了主题和哪类名人后,我开始百度。首先搜索坐过牢的外国名人,结果出来一大堆。然后大略浏览他们的经历,挑出那些容易发生故事的人。最后再挑出那个最好编故事,又最能打动人的,而且名气也不小的那个,准备进行创作。

经过一番搜索筛选,我决定写苏联作家索尔仁尼琴,因为他坐过八年牢,刑满后文学创作不被国内承认,还被开除了苏联作家协会,而且获了诺贝尔文学奖,却因为政治原因而没有去领奖。后来,他还被开除国籍并驱逐出境。只看经历就很复杂,也容易产生故事,所以我才选择了写他。

在搜索过程中发现,他在牢狱的八年,介绍的很多,却很少有具体的东西。根据他当时的心境和心情,我觉得应该给他安排一个让人觉得印象深刻且又不落俗套的东西来唤醒他心里的希望和美好,于是我想到了大鹅。一个人失去自由的人,一只游荡的鹅,这其中会碰撞出怎样的故事?(此处可思考,并在留言区写下你的想法。)

请看文章:
命运与一只鹅的对话
包利民
隔着小小的铁窗,一个囚犯正凝神向外望着。心里有一种焦灼的期盼,当时正是午后,阳光透过窗上的铁栏将小小的囚室照得一片温暖。就在他的等待中,远远地传来一声悠长的鹅鸣,他的神情一震,将脸紧紧贴在铁栏上,向外张望着。片刻之后,一只白鹅的身影从大墙那边蹒跚着走了过来。
自从被隔离单独关押之后,三十岁的他便陷入空前的孤寂之中。他的经历可谓坎坷艰难,没出生父亲便战死在德国,他随母亲相依为命,大学毕业后应征入伍。在卫国战争时期,他作战勇敢一再被提升嘉奖,可是1945年却在东普鲁士战场被捕,罪名是“进行反苏宣传和阴谋建立反苏组织”,被判八年徒刑。那一年,他才二十七岁。
刚入狱的时候,他和许多犯人关押在一起,那时的他并没有觉得有多苦,因为闲暇的时候,他总是给狱友们讲故事。起初是讲自己以前看过的书上的事,后来书中的都讲完,而狱友们听得正上瘾,他便开始自己编故事,他很惊讶于自己编故事的能力,竟能将狱友们听得如醉如痴。后来,狱友们也开始讲,讲那些在牢中发生过的故事,他同样听得津津有味。
就这样,三年的时光过去了。他时常想,如果这八年能这样度过,也算是挺有趣的。可是,有一天,他却被单独关押了,而且也不让他参加劳动,除了放风的时间,他都蜷缩在小小的单人牢房里。一下子失去了狱友们的关照,他几乎要崩溃了。有一个中午,他正躺在床上发呆,忽然听见一声高吭的鹅叫,仿佛离得很近。他忙爬起来,奔到窗口,一只很大的白鹅正在窗下。他的心一动,很久没有看过这么亲切的动物了,还是在乡下时,家里养着一群鹅,这些年的战争和牢狱,使得他再也见不到鹅了。
那只鹅每天都在午后的时候来到窗外,在那里的阴凉处静静地卧着。可能它是监狱养的,要不怎么会来到这壁垒森严之地,他这样猜想。生活终于有了新的内容,他每天都要与那只鹅无言地对望一阵,直到鹅离去。后来,他开始对那鹅讲话,讲自己的感受,讲自己的愤怒与忧伤,讲自己的经历,再讲故事,那些编造的还是经历的,都对这个大多数时候沉默的朋友倾诉。鹅只是无言地听着,等他讲完,再起身缓缓离去。他一直相信鹅是听懂了自己的故事的,否则怎么每天都会如约而来?
这样的时光持续了半年多,他已经离不开那只鹅了,很难想象,如果没有那只鹅的出现,自己现在该会是怎样的落寞与颓丧。可是,这样的一个朋友,也终有一天失去了。他知道,那只鹅也许已经被宰杀掉了,少了那响亮的叫声,不见了那优雅的身影,他的世界再度沉沦黑暗。只是这次他并没有太久地消沉,因为他明白,上帝曾派了一只鹅陪伴它,倾听了他太多的话,这就足够了。
八年刑期满了,苦难仍在继续。他被流放到哈萨克斯坦,在那里又过了三年的时间,直到1956年才被宣布无犯罪事实,恢复了名誉。他想起了自己在狱中的经历还有那些狱友们讲的事,便开始着手写小说。他的中篇小说《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就是描写了劳改营的生活,一经发表,立刻轰动前苏联,而且自那以后,苏联作家写监狱生活的作品涌现出了一大批。可是,他的作品再次受到当局的审查,国内不再发表和出版他的作品,他的许多优秀的小说都是在国外出版的,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1969年,他被苏联作家协会开除会籍。但瑞典皇家学院却于1970年授予他诺贝尔文学奖金,理由是“因为他在追求俄罗斯文学不可或缺的传统时所具有的道义力量”。当时,前苏联官方认为这是“冷战”性质的政治挑衅。索尔仁尼琴没有前去领奖。
1974年,他被剥夺国籍并被驱逐出境,命运对他似乎真的是过于苛刻了。可是他的文学成就却是被剥夺不了的,在世界上,他的作品得到了太多人的认可和喜欢。直到1989年,他才再次被平反,1994年,叶利钦邀请他回俄罗斯,他的作品才得以正式在俄罗斯出版。
他的一生颠沛流离,可他再没有绝望消沉过,那只鹅就像一个洁白的天使,曾伴他度过最艰难的时光。他写的每一个字,仿佛都有那只白鹅在看着,他在心里没有间断过与那只鹅的对话,在那个身影之前,他生不起半点黑暗的念头。
这个叫索尔仁尼琴的人,曾说过一句名言:苦难有多深,人类的荣耀就有多高远。是的,这也是他一生的写照。

其实,并没有多复杂的情节,也没有什么多精巧的细节,就是在特定的环境特定的心境中,一只鹅的出现,影响着一颗心而已。大家看看,这样虚构出来的故事,其实只是很细微的部分,却也能助你表达出想要表达的东西。

而且,在我写这篇文章之前的准备过程中,搜索出来的许多名人,坐过牢的,我大多都写成了文章,比如第一部分的《如果感到愤怒你就敲敲墙》,还有《流风不冻》等。大家有机会可以找来看看,就会明白这种方法的运用,其实也并不是很难。

3无中生有也能出佳作

所说的无中生有,是指你并没有刻意去想写什么名人的故事,也没有在心里思考什么主题,只是偶然间的触动,竟然催生了一篇文章。

我曾经写过一篇外国名人类的文章,叫《给一颗星星找片夜空》。下面就这篇文章的创作过程,讲讲“无中生有”的方法。

无中生有,就是起初什么都没有,没有构思,没有主题,没有思路。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外国的一些人,或者说小名人,也就是说在世界范围内并不一定知名,那么就更容易创作。

偶然的一次,我在电脑上随意浏览。不知怎么点开了一个网站,介绍美国西部十大魅力小镇,有发展史,有图片,当时就觉得蒙大拿州的波兹曼小镇很吸引我,忽然就诞生了写一篇关于这个小镇或者以这个小镇为背景的文章。这个想法跳出来后,便觉得,应该以小镇的发展史为大框架,以小镇为大背景,来写故事。那么人物呢?

于是我试着搜索该小镇最杰出的镇长,也就是把小镇发展起来的那个人,却结果模糊,除了一个大概的名字外,其余都不可考,而且关于此镇的具体发展情况,也搜索不到材料。面对这种情况,我不惊反喜,这样一来,自己创造的空间就更大了。

人物确定,便要开始构思情节。把这个人物的童年设定在小镇未发展之前的贫穷与落后的环境中,与人物本身的残疾及家庭的贫困相对应,来突出人物的变化和努力。我以“寒冷的圣诞夜一个十岁男孩给上帝写信”的情节作为开篇,本身就有着吸引读者的作用。

我主要讲的是怎样把虚构的故事恰当地嵌入大框架中而浑然天成,至于故事本身的问题,以后会有专题讲到。

下面看看这篇《给一颗星星找片夜空》。

给一颗星星找片夜空
包利民
一个极寒冷的圣诞夜,大雪纷纷扬扬地飘洒在美国西部的一个小镇上。这个小镇极贫困落后,除了漫天的飞雪,找不到一点圣诞的气氛。镇西边有一户人家,还亮着微弱的灯光,一个十岁的男孩正在灯下写信。
男孩时不时地搓搓冻得冰冷的手,这时,他的母亲走过来,问:“孩子,你在给圣诞老人写信吗?”那个时候,许多穷人家的孩子都给圣诞老人或者上帝写信,想让这些神明来帮助自己。只是,几乎没有灵验的时候,所以,人们称这个小镇是被上帝遗忘的地方。
男孩叫克里,他对母亲说:“不是,我在给自己写信!我已经给自己写了好多信了!”母亲闻言,心里一阵感伤,这个孩子,心里是有着太多的苦。克里自出生就有残疾,一条腿短些,而且,一只眼睛几乎没有视力。家庭的艰难,又不能给他看病,可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一直在家里自学着学校的课程。即使如此,他仍是烦闷,因为他看不清自己以后的路。一个十岁的孩子,心思却沉重得像个大人。
镇上有一个年纪最大的老者,也是全镇最有学问的人。克里一有什么难题总是去请教他,不管生活上还是学习上的,老者都耐心地给他帮助,这几乎就成了克里生命中的一盏灯。他真怕,有一天,这盏灯在岁月的风中熄灭,他的生活是不是就会是完全的暗无天日。克里除了那个老者,几乎不见任何外人,只是把自己封闭在小屋子里,或者于无人的夜晚,在镇外的荒野上闲逛,看着那些暗暗的辽阔发呆。
圣诞后的一天,克里最担心的事终于发生了,老者去世。他站在自家的后院,远远地看着人们把老者葬在郊外的原野上,太阳明晃晃地照着无边的雪野,可他却觉得一切都是黑暗。他变得比以前更孤独封闭了。
一周之后,母亲给他一封信,说是那老者留给他的,而且叮嘱一定要一周后才能给他看。克里一阵激动,他急切地想知道老人到底要告诉他些什么。老人在信的开始写了一件事,那时克里对天文着迷,曾好几次去找老人请教星辰的问题。老人给他看了各种星星的图片,他那时很吃惊,看起来那么明亮美丽的星星,真实的面目却是满目疮痍。老人在信中告诉他:“星星那么美丽,是因为它们能发出光芒来,更因为它们能置身于黑黑的夜空之中。我的孩子,你不是丑陋的,就像那些星星一样,而且,离开我的七天,你是不是认为生活完全黑暗了?你现在已经有了自己的夜空,你该散发出光芒来,展现你的美丽!”
克里从此心里便有了自己的愿望,他要把自己变成夜空里最亮的星星,既然不能像别人那样在阳光下幸福地生活,那么就在黑夜里璀璨吧。这在别人眼中是根本没有希望成功的事,可他却一直坚定着自己的信心,他没有放弃学习,后来,他去了外面上大学,毕业后回到小镇,竞选上了镇长。别人不理解,他应该去外面发展,这个时候,他身体上的缺陷已没人去注意,人们更多是被他的精神所感染。这个小镇,积贫积弱,在大家眼里毫无发展前途。
几年之后,克里硬是凭着自己的才能改善了小镇的环境,然后又想方设法地拉来资金,把小镇周围变成了风景怡人之地。这还不算,他还创造了一个奇迹,他以自己的语言,打动了附近一个大城市中的一个大学校长,在小镇开了一个分校。几年后,那所大学的总部也迁了过来。此时的小镇已经是今非昔比,渐渐许多人迁居而来,只为了周围美丽的环境。在那些年中,许多大学纷纷迁来或成立,这个曾被上帝遗忘的小镇,竟成了一个大学城。而且,来旅游度假的人越来越多,小镇的人口和面积比原来增加了数十倍。
又一个圣诞夜,年迈的克里坐在灯下,外面依然是大雪纷飞。他依然在写信,从小到大的每一个圣诞夜,他都没有停止过写信。只是,后来他的信不是写给自己,也不是上帝和圣诞老人,而是写给那位曾给他一片夜空的老人。他在信中写道:
“亲爱的老师,现在的蒙大拿州的波兹曼小镇,已经成为西部十大魅力小镇之一了。您还记得吗?这个曾被上帝遗忘的地方,原来是那么丑陋落后,可是您让我知道,小镇也只是一颗星星,它也一直处于黑暗之中,我努力让它发光,就像当初,您给了我这颗小星星一片夜空一样。是的,是苦难让我实现了生命的价值,也是苦难让小镇成长起来,一颗充满希望的恒心,就是苦难中芬芳的来源,就是夜空中最美最亮的那颗星星!”

     看过后,再想想前面我讲的构思经过,就会明白,这篇文章其实就是这样出现的。事先并没有想到,偶然的一次浏览,竟会诞生一篇文章。

无中生有,也并不是单指之前什么都没有准备。有时候,也是说,连人物,也就是主人公都可以没有,我们虚构一个出来。强调的一点是,写外国的励志或感悟故事,并不一定非得是名人,普通人也可以,而且可以使我们更容易创作与编造。

非名人故事的虚构,更天马行空了些,但最好也要依附于真实的大背景大环境大框架中,才更有真实感。我许多依托于外国人物的故事类文章,其实都是我虚构的,比如大家一般都知道的《不能跳舞就弹琴吧》,除了地名是真实,其余皆是虚构。还有依附于二战中苏联卫国战争背景的《莫斯科郊外的蜡烛》,故事更复杂些,要表达的东西也更多些。

下面,请看这篇《莫斯科郊外的蜡烛》。

莫斯科郊外的蜡烛
包利民
那是一个极黑极冷的夜晚,枪炮的轰鸣声渐渐地平静下来。克利特丢掉手中的枪,右手紧按住痛得钻心的左臂,身上无处不疼,他望着远处在黑暗中矗立着的莫斯科城发呆。
这是1941年的冬天,德军在苏联本土的战争进入最黑暗最艰难的阶段。上士克利特和他的同伴们多次在莫斯科城外被击溃,他的心渐渐地变得和这个冬天一样冷。这场战争对于他来说,是一场噩梦,包括他当兵也是被迫的。每次战斗中,他都是感觉到枪的冰冷,只是机械地向前射击。而这次,他却身上多次负伤,一种绝望的情绪紧紧地抓住他的心。
周围是无边的黑暗与寂静,克利特收回目光,发现那些被炮火点燃的荒草和树木,不知何时已经熄灭。身边没有任何人的气息,伸手所及都是同伴冰冷的尸体。他艰难地站起来,踉踉跄跄地向前走,他想走出黑暗,走出可恶的战争。不知走了多久走了多远,全身都已冻透,淌出的血也凝成了冰。就在他想放弃希望将身体交给大地的时候,远处有一簇微微的火光一闪,他揉了揉眼睛,是的,确实是有一点极小的火光在跳跃。他精神一振,奋力向那边走去。
克利特走近了一片墓园,在墓园的边缘,在一座坟前,一支蜡烛正在静静地燃烧着。他快步上前,扑倒在蜡烛旁,烛光猛地摇曳了一下。他抬起脸来,那烛光忽然就映得心里暖暖的。他将双手拢在烛光周围,两手立刻红成了一颗心的形状。那一刻,他有一种想流泪的冲动。这无边的黑暗吞噬不了一支蜡烛的微光,极度的冰冷冻结不住一支蜡烛的火焰。他的心猛烈地燃烧起来,忽然就充满了希望与力量,他站起身,回头凝望了一下那蜡烛,却于烛光中看见了墓碑上的一行字:尼·科拉夫之墓。克利特大步向远处更深的黑暗走去。
二十年之后,克利特已成为西德一家大公司的总裁,他常常会回想起那荒唐的战争生涯,想起自己九死一生地逃回国内,想起莫斯科郊外的那支蜡烛!如果没有那支蜡烛,他的生命早就冻结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而他也牢记了那个名字,尼·科拉夫!他想知道那是怎样的一个人,想知道为什么会有人于战乱的夜里在他坟前点燃蜡烛。带着诸多的疑问,他重又踏上了苏联的土地。
克利特在莫斯科城外几度寻找,却不见了记忆中的那片墓园。也许是当年于黑暗中不辨方向,他竟很难在心中理出个轮廓来。不过他并没有死心,那些日子,莫斯科的远郊近郊,都留下了他的身影。终于,他在一个烈士陵园中找到了尼·科拉夫的墓,依然是原来那个墓碑,依然有一支蜡烛插在墓前,却并没有点燃。而坟前,无数被燃过的蜡烛痕迹留在那里。他向陵园的看守者打听尼·科拉夫的情况,那人却说是刚刚调来这里工作的,对这里埋葬的人都还不了解。不过他告诉克利特,每个周日都会有人送蜡烛来,每次送很多,嘱他晚上的时候在科拉夫的坟前点亮。
那个周日,克利特遇见了送蜡烛的人,也终于得知了尼·科拉夫的情况。尼·科拉夫是莫斯科城内的一个普通工人,在莫斯科最艰难凶险的日子里,德军的飞机经常来轰炸。于是一到夜里,几乎所有的房子里都不点灯,怕给敌机以轰炸的目标。可是,莫斯科并不是完全黑暗的,至少有一所房子里还亮着灯,那就是科拉夫家。
科拉夫当时三十六岁,未成家,单身一人住在城西的一座平房里。每个夜里,他都要点燃蜡烛,让那昏黄的光亮将自己包围,即便是睡着了,他也要让蜡烛燃着。虽然当时物资奇缺,可由于夜里家家户户都不用照明,因此蜡烛还是随处可以买到。科拉夫就储备了许多蜡烛,用以照亮整个房间。邻居们都劝他,说他这样做很不理智,很危险,他却说:“莫斯科不会是永远的黑暗,就算在这最艰难的时候,我也要为它亮起哪怕最微弱的一缕光!”
终于,在一个夜里,敌机扔下的一枚炸弹击中了科拉夫的房子,他也因此殉难,他的家那一夜燃烧成莫斯科最亮的地方。当他的事迹传遍全城,所有的人都被感动都被震动了,每个夜里,千家万户都亮了起来,虽电力中断,却仍有蜡烛的光芒可以点亮全城。科拉夫被人们葬在敌人较少的东郊,而且常有人在夜里潜出城去,在他坟前点起一支蜡烛。
那个送蜡烛的人对克利特说:“科拉夫的一支蜡烛,点亮了整个莫斯科,也点燃了所有苏联人的希望和信心!”
克利特说:“不,他的蜡烛还点燃了一个德国士兵冰冷绝望的心,我相信,它终将点燃这个世界所有人向往和平的心!”
克利特回国以后,将这个故事讲给了许多人听。而且,自那以后,每个晚上,克利特都会在窗前点亮蜡烛,直到它燃烧起一个个崭新的黎明!

在这个故事中,人物事件全是虚构,只有那些大的东西是真实的。蜡烛也是真实的,包括城里和城外的。其余的,都是我添加上去的东西。给大家看这类文章,只是让你们知道,有些故事是可以虚构的,而且会以假乱真。

不要去想是否应该,只去想怎样把故事写得精彩,怎样把道理讲得明白,这才是重要的。所以,虚构故事,是写文章的一种能力。这堂课我主要是讲怎样在感悟文中虚构故事,而不是具体讲编一个故事中的种种方法,关于怎么把故事编好,可以参看我以前讲过的《关于文章的结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闪小说作家论坛|手机版|触屏版|小黑屋|闪小说阅读网 ( 闽ICP备2025097108号-2 )

GMT+8, 2025-9-14 07:57 , Processed in 0.149503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